梁音

梁音作品

个人生活

家庭生活上个世纪60年代初,有两部电影对青年人影响很大,一部是《冰山上的来客》,一部是,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,那时,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在唱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。在北京三里屯,一个叫俞湖的15岁小姑娘爱上了两部影片的主角。她决定,长大后要嫁一个像梁音这样的男人。1967年,19岁的俞湖高中毕业,同事和亲朋纷纷给她介绍男朋友,可她拿偶像做尺子,看了不知多少个,都没有谈成。一晃,俞湖已经错过了一个女人最好的嫁人年龄。1985年,俞湖37岁,她已对婚姻之事死了心,决定终生不嫁。1985年7月的一天,俞湖辗转得到了梁音的联系方式,并给他打了电话。梁音的爱人、长影演员杜凤霞接了电影。放下电话,俞湖心里充满了喜悦。几天后,她再次给梁音家打电话时,梁音接电话了。俞湖就激动地同梁音谈了他演的电影,说了对他扮演的角色的喜爱和理解。从那以后,俞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梁音家打电话,谈话的内容天南地北,无所不及,俞湖把和梁音通电话当成了自己精神上的食粮。随着通电话次数的增多,俞湖和梁音家的友谊也加深了。1988年夏天,梁音在长影做化妆师的大女儿到北京为厂里买道具,就住在了俞湖家,俞湖陪梁玲跑遍了北京城。后来,梁音来北京开会,俞湖终于见到了自己暗恋的偶像。此时,梁家和俞湖成了很好的朋友。2000年12月的一天,梁音突然打来电话,告诉俞湖,妻子杜凤霞因脑溢血突然辞世了。过度悲伤的梁音,此后3年多再没和俞湖联系。2003年6月25日下午5点多钟,俞湖正在家里洗衣服,突然,她听到电视里传来她非常熟悉的歌曲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。在《艺术人生》的一期节目中,《冰山上的来客》剧组人员再聚首,她看到了梁音。突然,她听到扮演真古兰丹姆的演员问梁音:“梁音老师,听说你的老伴去世了?”梁音连忙说:“咱们不谈这个。”她看到了梁音脸上的痛楚。节目继续着,俞湖看到了让她心跳的场面,她看到了一个女观众给梁音献花并当众同梁音拥抱,她还看到了一个女观众当众向梁音求爱。突然,俞湖心里有了深深的惧怕,如果自己再不表白,她苦苦暗恋了40多年的梁音也许会真的被别的女人抢走啊!她决定向梁音求爱。俞湖鼓起勇气,给梁音拨了电话。电话里,俞湖不容梁音说话,先噼里啪啦把心里的话一股脑全都说了。

获奖经历

  获奖记录
  长影小百花奖
  1963优秀演员奖冰山上的来客(获奖)

大事记

早年经历
梁音,1926年9月26日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个贫苦市民家庭。妻子杜凤侠。早年在铁路检车段当学徒工。后被选入了由齐齐哈尔铁路局建立的铁路剧团。参加过东北文工团。
演艺经历
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第一次上银幕是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《桥》中扮演工人,后相继在《卫国保家》、《赵一曼》等影片中担任角色。后又拍摄了《平原游击队》等几十部影片。凭借《冰山上的来客》获1963年长影小百花奖优秀演员奖。此后,又在《向阳院的故事》、《药》、《你在想什么》等影片及《港星》等电视剧中扮演重要角色。梁音小的对候,对那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味的东北大鼓、二人转非常喜欢,常常看得入迷。但是,在日本帝国主义黑暗统治的年代,文化艺术与贫苦人民是无缘的。
1946年,齐齐哈尔解放了,翻身解放的快乐,重新唤起他对文艺的爱好。他用竹竿、铜管做成横笛长箫劳动之余就和工友们一起吹吹唱唱,心中十分快活。这时,齐齐哈尔铁路局建立铁路剧团,从工人中选演员,他被选中了。在剧团里,他参加过大合唱和一些小节目的演出。时隔不久,东北文工一团到齐齐哈尔演出歌剧《白毛女》、秧歌剧《兄妹开荒》等,舞台上一个个生气勃勃的文艺战士,使他产生由衷的敬慕之情。他瞒着年迈的母亲,报名参加了东北文工一团。在解放战争中,他随着文工团转战在东北战场,为指战员演出。他是个“多能”的演员,吹过笛,拉过二胡,弹过三弦,还在《亲骨肉》、《抬担架》等许多秧歌剧中扮演角色。
1948年12月,他随东北文工一团集体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,成了一名电影演员。
他第一次上银幕,是在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《桥》中扮演一个普通工人。镜头虽然不多,但他演得很认真。接着,他又在《卫国保家》中扮演工作队员周(1950年),在《赵一曼》中扮演地下党的工作人员(1950年),在《六号门》中扮演普通工人(1952年)。
在早期的表演活动中,他扮演的基本上都是与自己经历、身份、气质相近的人物,主要靠自己憨厚、淳朴的素质塑造角色,表演上还存在某些自然主义色彩和做戏的痕迹。但在这几部影片的拍摄实践中,他却学到许多东西。他是个细心、内秀的人,总是一边工作,一边观察谢添、陈强、吕班、张平等老演员的表演,琢磨他们塑造角色的“奥妙”,虚心向他们求教。这些老演员也都热情地把“秘诀”传授给他。他逐渐懂得了:做为一个演员,最基本的一条,就是要“人”,而不要演“戏”。要演“人”,就得熟悉这个人,使自己变成剧中的“这个人”。
他在以后的表演活动中,例如在《扑不灭的火焰》中扮演蒋四(1955年),在《平原游击队》中扮演参谋钱大有(1955年),在《暴风中的雄鹰》中扮演红军战士(1957年),在《换了人间》中扮演技术员(1959年)等。虽然角色各不相同,但他注意理解角色,并在整个拍摄过程中,始终把自己放到戏的特定环境中,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言谈举止与角色融合到一起,因此演得比较自然、真实,演技提高很快。
1958年,他在《我们村里的年轻人》中扮演了青年农民曹茂林,这是他的表演进入成熟期的开始。
从这以后,他接连在十几部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,塑造了《海上神鹰》中的侦察连长(1959年)、《刘三姐》中的刘二哥(1960年)、《万木春》中的林业局长秦培德(1961年)。《冰山上的来客》中的边防军杨排长(1963年)、《三进山城》中的侦察英雄刘青山(1965年)、《金光大道》中的农民周士勤(1975年、1976年)、《严峻的历程》中的火车司机郭振兴(1978年)、《赣水苍茫》中的红军教导员(1979年)、《残雪》中的老林业工人(1980年)、《药》中的华老栓(1981年)、《海神》中的周老伯(1981年)等人物形象。
此外,他还在《红旗谱》、《报春花》等许多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。
电视作品
《港星》
《苍生》
《非常公民》饰载涛
《女人不是月亮》饰朴四爷
《连城诀》饰百岁老人
银幕形象
三十多年来,他在银幕和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,大多数是工人、农民、战士或下级指挥员。
他也扮演过一些高级干部或其他不熟悉的角色。对不熟悉的角色,他一是请教一些熟悉情况的人,查阅文献资料,取得间接的生活体验;二是在社会上找“模特儿”,了解和熟悉他们,从而了解和熟悉自己扮演的角色。在拍摄《万木春》时,分配他扮演林业局长秦培德。他找到一个曾经当过中央领导同志炊事员的某林业局长,和他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。他发现这位局长和平常人完全一样,站在工人中间,根本辨不出他是位局长;他对人非常热情,说话诙谐,爱开玩笑,没有一点官架子,但在原则问题面前又非常认真,是非分明,从不模棱两可;他生活朴素,外出不坐小汽车而去挤公共汽车,自己带干粮;他有幸福的家庭,有人情味。梁音同他朝夕相处,在一起生活了几个月,仔细观察和体会了他的言谈举止、性格特征、气质风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,并将其融进自己塑造的林业局长秦培德身上,使角色有血有肉,真实饱满。
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,他逐渐形成了朴素、自然、含蓄、内在的表演特点,具备了做为一个优秀电影演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巧。他善于驾驭自己的感情,恰当地掌握表演分寸,不露斧凿痕迹,无矫揉造作之感。他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来刻画人物,角色的某种复杂情感,他往往能在眼神的流盼、眸子的闪烁、头的舒蹙、嘴角的噏动等细小动作中,准确地表现出来。他的表演情真意切、感情充沛,不论情感跌宕多大的戏,他都能准确地将人物感情的流露、迸发、起伏、变化一气呵成。他的表演节奏性强,能够依据角色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,做到张弛有致,疏密相间。生活中的梁音,与他扮演的角色很相近,朴实中含幽默,憨厚中露机灵。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,但读了许多中外文学作品,特别喜欢读中国古典戏曲作品和小说。多年来,他一直希望能有机会拍一、二部喜剧影片,塑造一、二个外表沉静而内里幽默的喜剧人物。
社会活动
晚年的梁音也未肯闲着,他参加了哈尔滨“百年电影百首金曲演唱会”、“湖州中国电影百年庆祝大会”、“长影60周年庆典大会”。
梁音告诉记者,晚年的时候,老人就应该多多动脑,这样才能保持大脑灵活。梁音说,我这一辈子演了很多正面的军人形象,后来又演了《反扒行动》、《变色的牡丹》,现在一年时间有三分之一能在家,其余时间都在拍戏,其实,我特别喜欢演喜剧,现在他和俞湖想办个影视文化公司,要自己独立制作一部电影,他希望自己拍一部像《东北一家人》那样的喜剧。同时,他已经开始和俞湖商量出一部回忆录,将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年轻人。
人物逝世
2015年1月26日,长影集团在其官方微博发布讣告,国家一级演员,表演艺术家梁音在北京去世,享年90岁。

评论

    评论加载中